2022-04-07 14:25:25
1937年,听到王明准备回国的消息后,我党感到五味杂陈。红军长征的惨烈情景历历在目,一想到王明教唆左倾派夺权这件事,就对王明全无好感。毛主席沉默地抽着烟,过了好一会才说:“不管怎么样,王明在苏联很有威望,我们得去机场迎接他。”
以毛主席为首的领导人提前到机场等待王明降落,王明走出舱门后,居高临下地看着站在机场等待他的组织。领导人们看到王明这幅嚣张的态度,就知道接下来又有一场夺权的恶战。等王明走下飞机,毛主席笑着迎上去,说:“神仙下凡,欢迎回国。”
一、王明
王明看到毛主席前来迎接他,不冷不热地哼了一声,端着架子说:“我是共产国际派来的代表,你们还是喊我王代表吧。”除了毛主席云淡风轻地维持着笑脸,其他领导人的脸色都有些阴沉。在他们看来,以王明为首的“左倾派”还是那么自以为是。
不管王明怎么摆脸色,毛主席依然以礼相待。毕竟这是共产国际派来的代表,就算他是个绣花枕头,也要好吃好喝地招待他。前提是,王明不搞夺权。大家看着王明趾高气昂的模样,就知道王明又要兴风作浪。
王明出身农民家庭,作为家中独子,深受父母宠爱。王明小时候看上去比同村的孩子聪明,父母十分自豪。为了让王明出人头地,父母省吃俭用送他去上学。王明确实是一个读书的苗子,他勤奋刻苦,把书中的内容理解得十分透彻,受到老师的喜爱。
王明是一个进步青年,他支持革命,在参加学生运动时结识了优秀的共产党员,被送到苏联留学。王明在留学生里迅速崭露头角,他很快能说一口流利的俄语,而且对教科书倒背如流,堪称学霸。王明擅长察言观色,他很快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得到老师的信任。
王明的老师在中山大学极有威望,得到老师重用后,王明开始拉帮结派,帮助老师扩大势力,在争夺政权中获胜。老师把王明视作心腹,一方面让王明给他出谋划策,另一方面积极培养王明做中国共产党的掌权人。
王明在苏联站稳脚跟后,所有留学生都敬他三分。王明为了扩大影响力,大肆迫害和他政见不合的留学生。许多留学生被赶出苏联,有的学生从此人间蒸发,再也找不到人。留学生们在王明的阴影下过着小心翼翼的生活,这样的情况一直持续到1937年王明回国。
二、夺权失败
王明回国前,已经做好了全面夺权的准备。这一次,王明暗自发誓,一定要把毛主席驱离,实现独掌政权的梦想。以王明为首的左倾派都是一群自视甚高的人,他们觉得自己在苏联留学,是共产国际的代表,所以有权利指手画脚。
1930年,王明的几个亲信率先回国,仗着喝过几年洋墨水,想方设法地把毛主席踢出红军政权,把毛主席流放到远方。他们刚回国的时候,言行举止派头十足,让红军对他们产生了敬畏心。许多领导干部为了表示对国际代表的尊敬,对他们言听计从。
毛主席当时想着以和为贵,虽然处境很糟糕,也没有表现出不满的情绪。在左倾派要求红军攻打大城市的时候,毛主席不断地劝说左倾派不要轻举妄动。左倾把毛主席视为眼中钉,让毛主席带着一支军队去攻城,实际上就是让毛主席去送死。
毛主席急得吃不下饭,整天在江边徘徊。攻城以失败告终,毛主席看着红军成了炮灰,深感无力。左倾派借机斥责毛主席畏战,要处置毛主席。幸好周总理依旧是红军最高领导人,在危急关头,周总理出面力保毛主席,让毛主席免遭生命威胁。
左倾派在苏联留学,满腹经纶。论纸上谈兵,他们说得头头是道,对于指挥战斗,他们一窍不通。左倾派的人为了稳固在红军的地位,把在苏联学到的军事知识强加在红军身上,命令红军放弃游击战,和敌人打正面战。
装备落后的红军在敌人面前,尤其是在国民党军队面前,变成了炮灰。红军被迫长征,仅剩3万多人活下来。红军吃了苦果,终于认识到毛主席的决策是多么的正确。左倾派被打倒,以毛主席为首的红军政权正式成立。
王明回国后,又开始排挤毛主席,并且胡乱指挥。毛主席派一些曾经在苏联留学的干部借着治病的机会,向共产国际的领袖汇报王明的夺权举动。共产国际的领袖十分支持毛主席的做法,他说:“回去告诉王明,让他不要捣乱,服从毛主席的领导。”
结语:王明本来仗着共产国际撑腰,现在被共产国际的领袖亲自下场点名批评,只能灰溜溜地离开红军。毛主席这一招,真是釜底抽薪,令人佩服。毛主席不愿意和王明斗争,因为国难深重,内斗对救国没有意义,不如让王明背后的势力摆平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