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3-09 10:27:58
提到世界著名军事家,我们脑中会不约而同想到一个名字:毛泽东。
毛主席无疑是伟大的军事家,他领导中国革命战争取得了彻底的胜利,在新中国成立后又继续指导了中国的国防建设、抗美援朝战争和边境自卫反击作战。
毛泽东的战争指挥更像一门艺术,在他指挥下,军队屡屡能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创造了一个个不可能,取得一次又一次胜利,其超群的智慧和才能,让他的军事指挥上升到理论的高度,也就是我们熟知的毛泽东军事思想。
自它形成之日起,就受到国外的注意。在中国革命战争取得胜利后,毛泽东的军事思想更是受到世界各方面人士的重视。许多人对它进行研究和学习,它已经越出国界,成为世界军事理论研究的重要对象。
世界历史上有许多著名军事家,西方也很推崇拿破仑、汉尼拔、亚历山大这些军事统帅,却从没听说把他们的军事指挥上升为理论的,能达到这个高度的有且仅有毛泽东。
不过,毛主席逝世后,官方评价中却并没有军事家这一项,取而代之的是战略家。
毛泽东为何没有军事家称号,战略家与军事家有什么不同,本文试着来一探究竟。
与军校毕业的拿破仑,从小学习战争的亚历山大、汉尼拔不同,毛泽东没有在军校深造过,也没有学过正规的军事学,连枪也没摸过几次,他却能击败同时期数量众多的国内外对手,带领人民军队战无不胜,为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建立了不朽功勋。
许多人想不明白,他是如何做到的?
用毛泽东自己的话说:“我是靠总结经验吃饭的。”
这句话是在1965年7月26日,毛泽东对后来曾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的程思远所说。当时主席问道:“你知道我靠什么吃饭吗?”程思远答:“不知道。”毛泽东乃做出解释。
毛泽东并非虚言,“靠总结经验”——这种总结从1927年的秋收起义就开始了。
按照苏联的经验,秋收起义的目标是打长沙,但是由于部队缺乏作战经验,起义开始并不顺利。这时如果按照原计划攻打长沙已变得不现实,毛泽东当机立断,于9月14日在浏阳东乡上坪召开紧急会议,决定改变攻打长沙的计划。三湾改编后进军井冈山,正是这种总结经验的结果,如果继续照搬苏联经验夺取城市,后果就很难说了。
虽然秋收起义失败了,但它却开创了一条新的道路,也开辟了第一个在农村的革命根据地,将中国的革命时代推向了一个新的高潮。
在井冈山上,毛泽东进一步总结经验,先后撰写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等著作,标志着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理论的基本形成,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
这种经验总结,并不只停留在理论层面。理论必须结合实际,在战争实践中,毛泽东同样不断总结经验,从实践中找到克敌制胜的办法。正如他自己所说:“开始打仗的时候,并没有读过多少兵法,更不像有些人说的那样,是靠《孙子兵法》、《三国演义》来指挥的,主要是靠长期革命战争实践中积累的经验。”
据不完全统计,仅在土地革命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毛主席亲自组织指挥和参与组织指挥的战役战斗就达239次之多。这些战斗之困难,条件之险恶,斗争之复杂,是常人难以想象的,但他凭智慧、胆识加毅力,一次次化险为夷,取得了一场又一场的胜利。
看看毛泽东军事指挥生涯的几个代表性例子。
1930-1934年,蒋介石调集大军,连续不断地对革命根据地和红军发动大规模“围剿”,总共达到五次之多。
在中央根据地,毛泽东亲自领导指挥了前三次反“围剿”,实际上朱德指挥的第四次也是直接延续了毛泽东的战术。
这四次反“围剿”,中央革命根据地都取得了胜利,哪怕是蒋介石亲任总司令的第三次,他调来了超过十万的嫡系部队,加上非嫡系军队人数达到了30万之众,并聘请外国军事顾问,气势汹汹直逼苏区而来。
第三次反“围剿”由毛泽东全程指挥,基本延续前两次的成功经验,采取诱敌深入,穿插转移,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的方针,剧本都没怎么改,在80天左右的时间里,就把国民党军队搞得筋疲力尽,红军趁势出击,六战六捷,歼敌三万,把蒋气的七窍生烟,完全下不来台。
总之,四次围剿下来,蒋介石陷入了剿就败,继续剿继续败的怪圈,中央红军反而士气越打越旺盛,越打越受支持。从第一次反“围剿”的不到4万人,到第四次反“围剿”前已发展到了7万人,并且通过战场缴获,得到了一些重武器,蒋介石“运输大队长”的称号,就是在那时开始叫响的。
红军越打越壮大,苏区也越来越大,越来越繁荣,到第五次“围剿”之前,红军已壮大到了16万人。
可惜的是,第五次反“围剿”,毛泽东已失去了军事指挥权。红军苦战近1年终于失败,开始了伟大而艰难无比的战略转移,也就是今天我们熟知的长征。
说到主席的军事指挥,不得不提长征路上的四渡赤水,放到世界军事史上,四渡赤水也是浓墨重彩的一笔,堪称军事指挥史上的一绝。
简单来说,四渡赤水发生在湘江战役之后,遵义会议上毛泽东取得了发言权。此时的情况是红军减员严重,国民党大军40万前后围追堵截,红军的最终目标是跳出包围圈,甩掉追兵。
然而红军此时已很难正面打穿国民党军防线,前有堵截,后有追兵,毛泽东所需要做的,就是在严密的包围圈中寻找到哪怕一丝缝隙,能让红军以最微小的代价通过。
此时比拼的不光是作战能力,更是两军统帅的脑力较量,烧脑程度之复杂,就算事后打开上帝视角来复盘,许多人也是一团浆糊。
毛泽东做到了。
一渡赤水是强攻,没有多少选择;渡过赤水后找到贵州空虚的战机,返身二渡,从重重包围里找到一个可以跳出的缝隙,就已很不简单;二渡之后,又面临选择,绝大部分人认为应该攻打实力较弱的打鼓新场王家烈的黔军来作为突破口,只有毛泽东反对。
“大家开会都说要打,硬要去攻那个堡垒。只毛泽东一个人说不能打,打又是啃硬的,损失了更不应该,我们应该在运动战中去消灭敌人嘛。”——《周恩来自述》,第176页。
最终,在他坚持之下,红军改打鲁班场,佯攻实力强大的周浑元,让他收缩力量不敢出击。趁此机会,红军退到茅台镇,利用二渡时留下的船只和浮桥架,较为轻松地三渡赤水。
四渡赤水是典型的瞒天过海,三渡之后,红军主力关闭电台就地潜伏起来,总部电台则由另外一支部队携带往古蔺、叙永方向而去。敌人果然上当,毛泽东不费吹灰之力调走了敌军主力,人为地在防线上调动出空隙。等到这时,红军又神不知鬼不觉第四次渡过赤水,回师贵州,与敌人来了个擦肩而过。
四渡之后,更是虚张声势,大张旗鼓直逼兵力空虚的贵阳,孙渡三个旅被调走,同时又为负责殿后的红九军团解围——釜底抽薪+围魏救赵。
整个四渡赤水,3万对40万,凶险不可名状。而这一整套谋略,在一渡赤水之后就已成形,处处留有后手,步步都是精彩,看得敌人眼花缭乱,空有兵力优势却被调动的团团乱转。
主席也将四渡赤水引为生平得意之作,1960年5月,他对来访的英军名将蒙哥马利说道:“虽然三大战役在你们眼中很了不得,但是在我心中“四渡赤水”才是我所指挥的战役之中最为得意的一场。”
其实我们对比毛泽东指挥的反“围剿”和四渡赤水,核心战略思想是基本相同的,那就是诱敌深入,穿插转移,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
毛泽东以战术变化掌握了时间的主动权,他看着敌人逐步分散兵力,一旦发现敌人有明显的薄弱环节,就集中所有的兵力围歼,他称这种战术是“以十当一”。
用他自己的话说:我们必须寻求有利的时机与地区去消灭敌人,在不利的条件下,我们应该拒绝那种冒险的没有胜利把握的战斗。
照搬苏联经验,夺取大城市?听从外国军事顾问意见,与敌人硬拼?
历史证明这些都是错误的,国情不同岂能一概而论。幸好我们还有毛泽东,主席与他对手们的差别,或许就在于对战争实践的不断总结,从中得出经验并上升到理论高度。
从四次反围剿到四渡赤水,处处体现着毛泽东的军事思想,这种思想被我军将士普遍接受并发扬光大。
解放军的作战都深得毛泽东指挥艺术的精髓,比如淮海战役中被俘的国民党军旅长黄正诚,他曾留学国外学习军事,深得蒋介石信任,率领的整编第一师第一旅号称“天下第一旅”。
被俘后,黄正诚相当不服,他向陈赓虚心讨教:“你们的打法很怪。按道理应该打两翼中的一翼,我们第一旅在中间,你们却打了我们。”
高材生问出这种迂腐的问题,陈赓被他逗乐了,反问道:“你是黄埔学生,又留学德国,你这个仗是怎么打的?”
黄正诚无法回答,只得搪塞道:“我的火力没有来得及展开,就......”
古人云: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
接受全套近代化军事训练的国民党军将领,却只知照搬教科书,不懂总结战争经验,焉能不败。
毛泽东的军事指挥神出鬼没,完全称得上伟大的军事家。然而他不仅仅是个军事家,早已上升到战略家的高度。
军事家,定义是具有对军事活动实施正确指引或是擅长具体负责军事行动的实施的人;战略家,是指制定战略方针获得战争胜利的人。
战略家必定是合格的军事家,军事家未必都能被称为战略家。相比军事家,战略家的作用更加至关重要,如果一个团队里没有好的战略家,就算有一大帮猛将,这个集团也是不可能取得胜利的。“韩信将兵,多多益善”,历史上就连韩信那么牛的人物,后人给他下的定义也只是军事家而非战略家。
我们再看,毛泽东为什么能成为战略家。
除了高超的指挥艺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从红军到解放军,都是人民的军队,毛主席领导的军队是为了人民的彻底自由解放而奋斗的,政治路线的正确是军事路线胜利的最根本的基础与保证。
对比一下我们就能看出,国民党军和美军的失败,原因都是类似的。他们认为只要有更好的装备,更多的粮食,更多的兵力,就能赢得战争。
毛泽东不同,他早就认识到,依靠群众,发动群众才是打赢战争的根本性问题。
在长期的战斗中,毛泽东每到一处就会思考总结。1930年,毛泽东率领红四军从江西会昌到达寻乌。
趁着部队到附近各县发动群众开展土地革命的时机,他开始着手调查寻乌城的商业,直接与各界群众开调查会,掌握了大量第一手材料,并写下一篇《反对本本主义》,提出:“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这为后来制定灵活的土地政策打下了基础。
为何后来八路军能够在敌后不断发展壮大根据地,解放战争老百姓推着小轮车帮解放军。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人民站在谁的那边,谁就能打胜仗。这就是毛泽东说的“兵民乃胜利之本”。
“兵民是胜利之本”是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提出的一个重要思想,他指出“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再次说明民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性因素,体现了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唯物主义历史观。
中国革命战争的历史证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在国内外的强大的敌人面前,只有依靠人民群众,发动人民群众,武装人民群众,实行广泛的人民战争,才能陷敌于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人民战争是克敌制胜的重要法宝。
他在自己的著作中写道:“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什么?是群众,是千百万真心实意地拥护革命的群众。这是真正的铜墙铁壁,什么力量也打不破的,完全打不破的。”(《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139页)
淮海战役中王耀武在济南被俘,他看到从四面八方进城的我军战士、民夫,还有些不服气,对陈毅司令员表示:“王某此次失利,就是因为你们人太多!”
陈毅好奇地问:“怎么个多法?”
王耀武指了指长长的队伍,陈毅笑了:“我们之所以能胜利,靠的就是这些老百姓!有了老百姓,我们就有了大后方!这也是你们失败的最终原因!”
“兵民是胜利之本”说起来容易,如何才能做到依靠群众,发动群众,也就是老百姓为什么支持解放军,这个问题可以用另一个问题来解答:军队打仗是为了什么?
在1945年4月24日毛泽东的《论联合政府》中,毛泽东就做出了经典的概括:
“这支军队之所以有力量,是因为所有参加这个军队的人,都具有自觉的纪律;他们不是为着少数人或狭隘集团的私利,而是为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为着全民族的利益,而结合,而战斗的。紧紧地和中国人民站在一起,全心全意地为中国人民服务,就是这个军队的唯一的宗旨。”
旧军队官兵从军,主要是出于私利,把这视为一条升官发财的道路,军队之间又有派系,内斗不停,倾轧不止,这样的军队能有多少战斗力。解放军战士是为了共同的理想,为人民的利益而战斗,这样的军队怎么能没有战斗力。
广大官兵认同并接受为人民服务这一宗旨,军人知道自己为何而战,知道为了谁,保护谁,就能迸发出无穷的战力。
抗战中,出现过“亡国论”“速胜论”等各种思潮,毛泽东的《论持久战》犹如黑暗中的一座明亮的灯塔,奠定了抗战胜利的理论基础,此后的历史发展无不印证着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正确性。
解放战争面对号称八百万的蒋介石部队,毛主席预测只要三至五年,就能结束战斗。毛主席说三至五年就三至五年,结果只花三年就把蒋介石赶到台湾。
对于是否要出兵朝鲜,毛泽东表现出了洞若观火的独到眼光,经过深入思考,他顶住压力决定出兵,结果正如他所说:参战利益极大,不参战损害极大。后来的发展证明,抗美援朝堪称立国之战,是真正的“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
对于军事思想的理论总结,毛泽东从1927年就已开始,截至抗美援朝战争时期,他亲手撰写的军事论著和作战文电就达5万多篇,约500多万字。创造性地提出了一整套以弱胜强、以劣胜优的军事理论,在世界军事思想发展史上树立起了一个新的里程碑。
世界上有过许多优秀军事家,也有过很多军事理论家,但论要把这两者结合一身的,毛主席是当之无愧的第一人。毛泽东军事思想是他留给后人的宝贵财富,它与孙子兵法一样,早已进入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军事院校的讲堂课堂上,为全世界所接受并认可。
1974年的西沙海战,是毛泽东决策的最后一仗,当时他已81岁高龄,戎马倥偬的革命岁月和披肝沥胆的国事操劳几乎耗尽他的全部精力,曾经伟岸挺拔的身躯此刻已是百病缠身,不变的是他双目依旧炯炯有神,依旧深谋远虑。
1月18日上午10时左右,一份我军为应对南越海军侵略做出的自卫反击的军事部署报告放到了他案头,毛主席读完没有片刻犹豫,提笔在报告上写下"同意"二字。并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说道:"看来,不打一仗,不足于维护中国的海洋权益!恩来、剑英的意见很对"。
每次作战,解放军都以雷霆万钧之势压制对手,赢得战场胜利后,总是迅速从对方国土撤回,从不以军事上的优势作为侵略的资本,这点与西方列强是有本质不同的。
这与他当年会见蒙哥马利,回答对方著名的“蒙哥马利之问”时的答案完全相同。
蒙哥马利担心新中国强大后会威胁周边国家:“根据历史的教训,当一个国家非常强大的时候,就会倾向于侵略。”
主席的回答掷地有声:“50年以后中国还是960万平方公里,中国永远不会对外侵略。”
纵观历次对外作战,毛主席从未违背他的承诺,
再对比一下军事家和战略家的定义。
军事家的价值体现在实际战争层面。独创的军事思想和理论,丰富的军事知识,指挥部队作战的能力,高超的实战经验,指挥过有影响力的战役并取胜,有了这些,就能被称为军事家。
除了军事家的基本素养,战略家还需要具有极其强大的洞察力,常常能见微知著,能通过现象看到本质,还具有一定的预见未来的能力。
战略家的价值体现在混沌之中预见未来,为团体或组织指明方向和道路,遇到极端困难的局面,在其他人无可奈何之时,能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帮团队走出困境,壮大实力,最终能帮助团队获取最终胜利的人。
主席也很喜欢读拿破仑的传记,拿破仑有句名言:世上只有两种力量:利剑和思想。从长而论,利剑总是败在思想手下。
拿破仑最后失败了,毛泽东成功了。拿破仑之后法国军队就仿佛失去了善战的基因,而毛泽东却带领中国不断走向成功,仅从结果上看,两人就已是相差悬殊。失败者留下更多的是教训,成功者留下的是不朽的思想。毛泽东已超越拿破仑,成为世界军事史上独一无二的存在,也因此他的军事理论上升到了思想的高度,并被世界军事界所推崇。
“掌上千秋史,胸中百万兵”,为什么称毛泽东为战略家而不称军事家,答案已经不言自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