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归变“海废”:出国读书花费140万,回国月薪却只有4000

2022-03-09 21:48:25

玻璃钢一体化泵站厂家

在豆瓣,继“小镇做题家”之后,又出现了一个新的爆火小组——“海归废物回收互助协会”,里面成员已经接近3万,他们都称自己为“海归废物”。

他们有些人觉得自己能不强,有人觉得现实太残酷,有些人虽然还在读但也压力山大,有些人已经躺了好几年......

他们都在诉说着自己的无奈、困惑、迷茫、焦虑。

1出国花费140万回国月薪只有4000

前一段时间,一位美国留学生在社交平台发布了一条视频,引起了大家的广泛关注。

视频里他表示,自己留美5年花了140万,但是回国后大部分企业给他开出的底薪都是4000元左右。

其中一个企业的老板表示,可以给他开4500,多开500块,还是看在他是美国海归的份上。

想着自己在美国5年吃的苦和所学的知识竟然只值500,他特别不忿。

说起来,每一个中国家庭,似乎都有出国留学镀金的执念。

因为早年的留学生吃足了海归的红利。

早年的留学生,大部分都是在国内读完本科再申请国外研究生,依靠国外名校奖学金完成学业。

即使是自费留学,能够克服在国内收入水平低、出国信息不对称的社会背景,成功留学的孩子,回来就站在了社会金字塔的尖顶。

也正是由于这些人的红利被大家看到了,再加上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提升,自费成为海外求学的绝对主导(之前大部分都是公费留学),留学变成了中产阶级家庭开支的一个可选项。

甚至也有父母为了避免孩子经历高考的独木桥,早早开辟快速通道,让留学变成出钱买船票。

在电视剧《小别离》里,3个来自不同家庭的孩子,就都应了父母的要求,选择了出国留学。

而不管这三个孩子的爸妈到底是公司老板、高级白领还是挣扎在温饱线上的上班族,都觉得留学镀金是如今的孩子必然要经历的一个过程:

这是来自家长对孩子未来生存的焦虑。

想着孩子出国留学镀金,归国之后,孩子的竞争力会更强,福利薪资待遇会更好。

然而,近几年,随着我国经济、科技等全面发展,海归的红利(包括身份、模式和学历)在递减。

当孩子学成归来,首先遭遇的是就业困境。

除了顶级名校的学历依然坚挺,更多的海归毕业生,淹没于求职的人潮中。

2出国留学回来后“我成为了废物”

事实上,上面留美男孩回国遇到的情况不是个例,而是很多留学生归国后面对的现状。

根据《2020中国海归就业创业调查报告》显示,45%海归期望月薪在8000-15000元,然而入职后,57%受访者表示,薪资不及预期;2020年,有接近40%海归的实际年薪不足10万。

这和海归人才的大量回流以及海归学历含金量的不断下降息息相关。

尤其是去年疫情开始,一大批归国留学生加入求职战场,在激烈竞争中,失意迷茫的人也越来越多,渐渐地,从意气风发的海归,变成了“海待”,甚至成为自己口中的“海废”。

他们开始在网络上表达自己,其中一些人自发成立并加入了一个小组——“海归废物回收互助协会”,就是开头我们提到的额那个。

但是从他们的表述来看,国外求学带来的不仅有就业困境。

首先面临的就是学业,因为有些专业简直太太太太太难了,在求学过程中,逐渐会对自己失去信心,随时处于抑郁、崩溃的边缘。

然而,克服语言障碍、学业压力,千辛万苦拿到毕业证书归国后,找工作又给了狠狠一击。

要么投出去的实习简历全都石沉大海,只能靠亲戚帮忙安排一家小公司的实习,要么工资开得极低只有4000,受不了打击,一蹶不振。

有些人找工作无果后,变换了道路,准备考公,然而现实也不尽如人意:

考公也可谓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想要成功也很难▼

就算有事业编的工作机会,仍免不了要选择:到底是忙一点工资高点?还是轻松但工资低一倍的?

不仅在找工作上感到崩溃,对出国留学的人来说,“一个朋友都没有”已经成为常态,这也让他们感到非常失落。

再加上,国外待得几年,错过了国内的发展,很多事情都无法适应,内心就更加会有一种孤独的感觉。

我有个朋友,她是留法硕士,她就说起前几年回国后,真的一点都不适应。

国内发展太快了,她就出去了几年,结果回来后国内的地铁、共享单车、扫码支付、高铁等全部超出了她的认知,当然也包括工作尤其是强度,好多朋友也在出国的几年渐行渐远,大家都不联系了,那段时间她特别崩溃,就想着这是自己的国家啊,怎么感觉和自己完全融入不了。

3瞬息万变的未来孩子该如何应对

出国留学并不是一劳永逸,就像在上面那位留美学生视频下的一些评论说的那样,收入始终和自己能够创造的价值相关▼

如今的社会,真的是瞬息万变。

如果按照以往的经验去培育孩子,按照固定的模式帮他们选择发展的方向,很大可能会完全跟不上社会发展的步伐。

那么,孩子们如何才能应对不断变化的未来呢?

与其焦虑孩子具体的发展方向,不如教会孩子拥有终身学习的能力,保持思考。

教育学家艾伦·塔夫提出,70%的学习都依赖于我们自发的去完成。

因此,“终身学习”是在社会协作不断频繁重组的环境下,必备的生存能力。

李嘉诚,拥有一个巨大的工商业王国,是亚洲前首富、世界十大富豪之一。

有位外商也曾经问过李嘉诚:

“李先生,您成功靠什么?”

李嘉诚回答:

“靠学习,不断地学习。”

即便年逾古稀,李嘉诚仍坚持不断地读书学习。

随着时代的发展,技术被不断突破、迭代,很多知识会过时,很多岗位会消失,一些专业性的技能随着整个行业的迭代更新而变得毫无用武之地。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我们父母最需要做的,不是让孩子成为现在的学霸,而是拥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让孩子成为一个终身学习者。

唯有这种学习的能力,才是孩子应对未知未来的最好的武器和铠甲!

延伸阅读

海归哈佛高材生回归家庭带孩子住上海独栋别墅养4个牛娃

前段时间,电影《我的姐姐》热映。

里面暖心可爱的弟弟,虽然年龄很小,但是毫不怯场,演技也很自然。

弟弟的扮演者金遥源,有个更为粉丝熟知的名字:D爷。

抖音很火的博主@ABCD妈,就是他的妈妈,她在家排行老四。

ABCD妈和丈夫都毕业于哈佛大学,丈夫是韩国人,她是中国人,夫妻两人各有自己的事业,丈夫还是一位韩企社长。

两人定居上海,生下4个孩子,用ABCD来命名。

而在她的视频里,完全诠释了,什么叫世界的参差。

他们住在上海的独栋别墅里,均价13万多一平。

家里有一个专门的游乐场,供孩子玩耍。

时不时邀请小伙伴到家里野营。在院子的草地上搭帐篷,开阔又安全。

家里养的动物,几乎可以开个动物园,孔雀都成了宠物。还有个专门的池子养锦鲤。

有巨大的露天游泳池,又入手了室内游泳池,价值45万。

有钱人的壕,难以想象。

更绝的是,她的孩子们,还十分优秀。

老大金遥峻Alex,今年12岁,酷爱编程和机器人。

他所在的团队,夺取过国内大赛金牌,他是团队里年纪最小的成员。

设计的仿生手脚蹼,赢得了麻省理工学院导师的高度赞扬。

老二金遥馨,是家里唯一的女儿,也是四个孩子中,人气最高的。

她和哥哥一样,就读于上海的国际学校。

从4岁开始,就学习拉丁舞。

得过的奖牌,挂满一面墙,地上也摆满了证书。

她还是各大时装周的宠儿。

上海时装周,她压轴出场。

Dior大秀上,她担任开场模特及领衔谢幕模特。

长城大秀,别人挤破头都难上一次,她参加了两次。

她的照片,被挂在纽约时代广场大屏幕上。

这几乎是一个十项全能的孩子。

钢琴、画画、高尔夫,滑雪、游泳等,她不是浅尝辄止,而是样样拿得出手。

老三金遥瀚,一个清秀的男孩,他一度留着齐腰长发,让很多人误以为他是女孩。

在游泳方面,他十分有天赋。曾多次拿奖,并打破同年龄组纪录,目前,他已经到达国家二级运动员标准。

他还会拉小提琴。

因为外形的优势,和姐姐一样,成为秀场宠儿。

老四虽然年纪很小,已经在娱乐圈有了自己的人脉。

他和张子枫拍过电影,和刘昊然拍过公益宣传片,现在又和徐峥一起搭档拍戏。

可想而知,今后的资源肯定会源源不断。

四个孩子精通多门外语,平时交流都是用英文。

在兴趣方面,涉猎甚广。

因为要到处参加比赛,仅一年时间,就飞了80多个城市和国家。

而他们的奖牌和行程一样,满满当当。

他们是典型的“别人家的孩子”。

2

金妈人生的成功,令无数人羡慕不已,还有许多普通人想要模仿。

一位抖音博主盛赞她的教育方式。

她说,认为金妈哈佛毕业在家带孩子是浪费的人,活该穷一辈子。

她说:哈佛大学毕业,退回家庭的金妈,十分值得学习。

解释就是,女人在职场实现价值,顶多20年,培养孩子实现自我价值,家族能延续百年。

接着,她提出号召:每个普通女性,都要像ABCD妈妈一样,回归家庭,多生孩子。

为什么?

“生一个,就是把全部身家筹码押在一个孩子身上。只有多生,希望才更大。”

就像玩游戏一样,一个号养废了,再开个小号继续玩。

这则视频,上了抖音热搜,获得了几万赞。

我不知道认同这个观点的人,会不会真的实行。

可这套说法背后的逻辑,我却无法赞同。

这个博主只看到他们教育的成功,却没看到成功背后需要的条件。

如果我也和ABCD的家庭一样有钱,我可能也这么做。

问题是,包括我在内的很多普通家庭,有这个条件吗?

为什么ABCD妈妈能对孩子进行精英教育?

因为她已经完成了财富积累。

他们家每个孩子,平均7、8个兴趣班。

高尔夫、马术、音乐等这些烧钱的项目,普通人随便学得起的吗?

评论区有人说:报兴趣班和补习班的时候,就觉得,两个孩子都多了。

想要孩子全面发展,只有砸钱。

这几个孩子,上的都是国际学校。每年学费20万左右。对他们家来说,是九牛一毛。

普通工薪阶层,光掏出这个学费,都要伤筋动骨。

国际学校更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走素质教育。

所以老二金遥馨戴耳环、化妆、做美甲,都是被允许的。

我们在羡慕她小小年纪有气质时,会让自己13岁的女儿这样打扮吗?

老三长发及肩,是为了给癌症化疗的小朋友捐头发。

又有几个普通家庭和学校,能接受男孩不“阳刚”?

真实的情况就是,你会被劝退。

这四个孩子,并不需要靠知识和读书去改变命运。

他们成功的赛道,比普通孩子宽得多。

培养出一个,至少需要几百甚至上千万,普通家庭,如何承受得起?

如果职场女性相信这位博主的话,辞职在家,多生娃,勒紧裤腰带也要进行精英教育。孩子还没成为精英,家就垮了。

只看富家子弟教育的成功,却没看到他们身后,是金钱在托举。

素质教育背后的逻辑,拼的是家长的财力。

普通人如何拼得起?

抛开真实情况谈结论,都是耍流氓。

所以,把精英教育那一套,安到普通人身上不现实。

大多数父母,能把孩子送进课堂学习,已经拼尽最大努力。

普通人家的孩子只能走最拥挤的独木桥,通过一场相对公平的考试,改变命运。

3

之前,衡水中学女学霸张媛琦,被哈佛大学、麻省理工、斯坦福大学等9所美国名校录取的新闻,刷屏了网络。

父母从小就带她去看世界,参加各种游学团,培养她的国际意识。

她曾获得数学比赛金奖,可以直接获得清华面试机会。

在亚利桑那州科学人文研讨会,获得第一名,科学奥林匹克竞赛第三名。

她常利用闲暇时间去二手店做义工,给非洲穷人做食品和被子。

她参加了长跑队,田径队、网球队,还带头组织社团。

她接受的,是典型的素质教育,宽松而自由,最大程度释放了她的天性。

张媛琦出生在一个富裕之家,她在高二之前,就读于河北衡水中学。

高二那年,她退学前往美国就读高中,学费每年40万。

之前还有一位中国女孩小可在美国某私立高中读书,妈妈为了女儿,直接在学校对面买了豪宅,请专人照顾她们。

在国内,有多少家庭能提供这样的条件?

寥寥无几。

哪怕是培养普通一点的才艺,也要几百一节课,私教的价格更贵。

城市的父母,还能勉强应付,那些在农村,一年收入才几万的家庭,怎么承担得起?

张媛琦评价自己时说:聪明,十分努力。

大多数普通家庭的孩子,比她还努力,只是没有她那么幸运。

十年寒窗,一朝出头,就是普通孩子们为数不多的逆袭通道。

纽约最大的特许学校——成功学院,在10年之间里,引领了教育改革浪潮。

它招收的学生,几乎都是贫困孩子。

成功学院的教学,都是为了应试,学生们只有一个目标,就是学习。

课堂上,助教会来回巡视,提醒坐姿不端正,开小差的学生听课。

所有家长要签署保证书,每晚要求和孩子一起读书,并监督他们完成作业。

作业完成不好的学生,也会受到惩罚。一名一年级的学生就因此被老师严厉斥责,并罚她坐小板凳。

这和中国的普通教育十分相似,效果也很显著。

成功学院毕业的学生,大学入学率比其他中学也高得多。

这些来自贫困家庭的孩子,在阶级固化的社会里,逐渐拥有了立足的资本。

这就是我为什么支持普通教育。

说到底,素质教育,是有钱人的游戏。

对普通家庭来说,十年寒窗参加高考,才是最现实也最稳妥的成才途径。

4.

时至今日,对穷人孩子来说,读书依旧是唯一的上升通道。

没有丰富的见识,没有父辈的肩膀可以托举,当有钱人的孩子全面发展时,我们只有一条路:读书,往死里读。

我也来自农村的贫寒之家,如果没有高考,或许现在在家务农,或者在流水线上工作。

当年读书的情形,我记忆犹新。

那时条件很艰苦,冬天大雪纷飞,教室里连暖炉都没一个,还要伸出手哆哆嗦嗦刷题。

南方的冬天十分湿冷,我的胶鞋被雨水一泡,就开裂了。鞋袜湿了又干,全靠体温。

每年手脚生冻疮,碰到热水奇痒无比。

我经常羡慕学特长的有钱同学,坐在有空调的房间里学习,他们见过世面,言谈间从容自信,父母早已给他们安排好今后的人生。

可我没得选,只能拼命学习。

我的床头常年放着一支手电,寝室十点熄灯,我就躲在被子里看书。

每天吃饭都是小跑去食堂,迅速吃完回来学习。

脑子里想的都是书里的内容,也有过学到崩溃,什么都看不进去的时刻。

在最艰难的时候,我会看自己贴在床头的一句话:

在生命最新鲜的时候,我们奋斗过,奋斗得那么单纯。

这么多年过去了,学习的种种苦,我始终记得。

可它带给我的甜,我现在正在品尝。

在最好的年纪里,我努力过,奋斗过,拼尽全力过。

没有遗憾了。

我感激当时的自己,没有放弃,没有选择躺平。

我走了一条艰难的路,但好在,结果还不错。

没有伞的孩子,只能努力奔跑。

唯有努力读书,才有改变命运的可能。

我们没有含着金汤匙出生,人生就像走过一条幽暗的隧道。

你不知道隧道那头,是否有光。

但唯有努力往前走,才可能走到光明处。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2015-2020 叮当资讯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