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诊癌症后,北大孝子劝父亲从高空跳下:到底怎样的人生值得一活

2021-11-02 09:34:02

当你得知最亲密的人癌症晚期,你会怎么做?

答案有很多。

有像坚持治疗到最后的。

也有因为贫穷,不得不放弃治疗,眼睁睁看着离开的。

每一种,都令人惆怅和揪心。

但还有一种,在得知父亲患癌后,儿子把他从4200米的高空“推”了下去。

事情发生在8年前。

患癌的父亲叫顾全平,儿子叫顾颐,是北大高材生、公司高管,新华社签约的摄影师。

在一次例行体检时,父亲顾全平被医院检查出患了胃癌晚期。

一开始,为了让父亲活下去,顾颐安排父亲做了切胃手术。

五分之四的胃部被切掉后父亲的体重瞬间从65kg降到了40kg。

可即使这样,也并不能抑制住癌细胞的扩散,只能进行10个周期的化疗。

但当父亲化疗到第6期的时候,年过古稀的身体就吃不消了。

母亲也因为没日没夜的照顾父亲,不小心骨折了两次,变得只能靠拐杖的支撑才能行走。

那是45岁的顾颐第一次哭。

胃癌晚期这四个字像是一道催命符吞噬和压垮了这个原本幸福的家庭。

于是他做了一个决定,与其让父亲在医院受罪,不如放弃治疗,出去旅游。

他想“如果这就是父母生命中最后一段时光,那我们一家人不应该在眼泪和煎熬中度过。”

想法刚提出来,所有亲属都一口回绝。

大家一致认为,得了病哪有不治的道理,而且拿钱去旅游,更是网络上才有的事。

事实上,顾全平的身体状况确实达不到旅行的标准,而且白细胞指数极低,很容易发生感染。

而且,顾全平自己也不想去,觉得浪费时间、精力还有金钱。

但是顾颐表现得很坚决,2015年11月2日,他把父母带上了去澳大利亚的航班。

旅行的第一站是带父母参观孙子就读的墨尔本大学。

然后是澳洲的丛林,珍奇的植物。

还有父母梦寐以求的大海。

在顾颐记录的旅途照片中,母亲总是紧紧地拉着父亲的手。

在街头下象棋。

弹吉他给陌生的大学生听。

父亲心血来潮甚至还能像小孩子一样爬树。

然后写下充满童趣的日记。

父亲顾全平在日记中这样写道:

“太平洋里的水远看是绿色的。眼前看水很清。波浪很大。水中还有水草。沙滩上有很多海蜇。我捉了几只,顾颐不让捉。”

可能是心理作用,精气神饱满地完全看不出是个患了癌症的人。

就算天空中还下着雨也不耽误。

12月8日是父母的金婚纪念日,那一天顾颐早早地为他们准备了纪念情侣衫。

为了给老两口一个别样的纪念,顾颐下定决心要为父母策划一个不一样的金婚——跳伞。

在机场,父亲拿出藏起的花给母亲,单膝跪地:

“苍天在上,大地作证,我们今天在澳大利亚飞机场上,我们儿子为我们举行50年的金婚庆祝,望大家(跟我们一样)共同幸福,现在我向我们亲爱的爱人求婚、献花。”

随后在顾颐的安排下,父母从4200米的高空跳了下去,和澳洲的碧海蓝天一起纪念他们的金婚。

随着两个人平安落地,这趟澳洲之行,也划上了完美的句点。

前后88天,弥补了许多遗憾,也发生了神奇的事情:

虽然癌症还在,但父亲体重增加了5公斤。

母亲也可以丢下拐杖行走。

一趟最后的旅行,竟成了生命“重生”之旅。

就在顾全平旅行重生刷屏的日子里,女博士闫宏微的家人正在医院四处筹钱。

彼时,她被诊断为晚期三阴性乳腺癌。

医生给闫宏微做了乳腺全切和淋巴结全清扫手术,但癌细胞并没有退散,反而转移到肺部。

自此,闫宏微走向了艰苦卓绝的化疗之路。

一年52个星期,其中36周的时间里她都要在化疗室里忍受难捱的疼痛。

而那些凡是与癌症有千丝万缕关系的药物,她都尝试过,紫杉醇、多西他赛、卡铂、顺铂……

可这些或多或少对癌症治疗有用的药物,对她全无功效。

后来闫宏微从病友那里听到了一个消息,美国有一家世界顶级的肿瘤医院曾治愈过三阴性乳腺癌。

然而美国高昂的就业费用让人望而却步,5000美金的血常规检查,20000美金的穿刺手术……

这些巨额的支出都给这个所剩不多积蓄的家庭背上了沉重的枷锁。

然而这还只是开始,专家提议闫宏微采用靶向药治疗,副作用小,见效快,就是比较贵。

一粒1400元,买一盒21粒,总价高达3万多元。

抱着“都已经到这里了,怎么能放弃”的想法,闫宏微咬牙去香港买了一个疗程的靶向药。

吃了两个月,闫宏微去医院复查的时候,发现血红蛋白正常,血小板没有升高。

本以为胜利在即,但第3个月开始,癌细胞再次大面积扩散,靶向药治疗法失败。

3月18日,闫宏微的生命按下了停止键。

原来,比悲伤更悲伤的事,是一场空欢喜。

闫宏微和顾全平都是癌症晚期患者,完全不同的“治疗”方式所带来的结果也不同。

从案例上来看,似乎顾全平这种“不治疗”的方式所带来的体验更好。

但当这种不幸真正发生,有几个家庭能做到“坚决不插管”的决绝和笃定而去环游世界呢?

更多的应该是像前几天写过的渐冻人患者李小中一样,一边不甘心死去,一边又不愿意拖累家人痛苦的活着。(点击下面蓝色字体,观看详细内容。)

花5万元雇人杀自己,4年自杀3次:不见阳光的一群人,活着就是为了求死…...

事实上,根据世卫组织公布的《2020年世界癌症报告》:

仅就中国平均每天就有超过1万人,相当于每分钟便有7.5人确诊癌症。

而因为癌症的发病周期和特性,导致许多人往往都是带癌生存的。

他们清楚,患上一些致死率高的癌症后,活下去极其困难。

但死亡来临前,又不想轻易失去工作和生活的乐趣。

即使到了最后一刻,也不愿意没有尊严地活着。

“如果只能被动等待窒息来临前,想以一种尊严、体面的方式活着”。

所以就像一道选择题,得了癌症是去医院花钱治疗,还是拿着钱去环游世界度过余下的日子?

这个问题可能很难回答,每个人也有权力选择如何度过余生。

但希望,不论哪种观念,都是出于一种对生的执念。

就像顾全平的向死而生,癌症晚期周游世界,既然时日不多,那就不留遗憾。

还有在经历了人世间的大起大落之后,闫宏微的随心而生。

在治疗失败后,她不再刻意的追求一个个医疗数据的变化,她开始自得其乐,还与自己的癌细胞对话:

她认真的配合医生的每一次治疗,提醒自己说:你可是闫宏微啊!不要怂,就是干!

即便方法不同,命运殊途,但这世上一遭,两者都已见过太阳,和心爱的人走在过路上。

当然,每个人对于生命的意义和解读都不一样。

旅行疗愈之类的“鸡汤”对疾病的治疗作用也应该在科学的范畴中探讨,不能盲目决定。

尊重生命的同时,也同样要尊重科学。

但不管何种方式,治疗结果与否,豁达、乐观地生活,总比唉声叹气要来得痛快。

就像新京报专栏作家曾颖说的:

在这世间,我们每个人其实都悬在一条藤条上。下有万丈悬崖,上有猛虎咬藤,这个时候,崖壁上有一颗草莓,鲜艳无比。多数人会忽视那颗草莓,而智慧的人,会捡起它,放入口中,体会到片刻的幸福也是幸福的道理。

说白了,认命不等于认输。

人生这场充盈着各种可能的旅途,就是一次体验。

生离死别,悲欢离合。

命运的安排,我们无法逃避,却可以选择体面。

道谢、道爱、道歉、道别,放下遗憾,满怀感恩地走入下一程。

行过之处,好的坏的都是风景。

前提是要活着,敢活着,活下去,才有可能看到更多未知的东西。

勇敢地活好当下,也不仅是为了自己,更是为了一路陪伴的人。

逝者灵安,生者心安,才是最圆满的结果。

就像影视剧里的一个片段。

陈奶奶躺在床上不堪其苦,对医生说,能不能让我早点走?但医生却对她说:“你现在放弃,只会让爱你的人一辈子活在内疚中。你就让他们陪你走完这最后一段路吧。”

温暖和勇气,或许治不好绝症,但总可以治愈人生。

愿我们往后余生,珍惜当下的时光,让每一刻都过得值得。

图片源自网络,侵权删除

-完-


苹果云卫 http://www.zhiyuanyi.net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2015-2020 叮当资讯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