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迈阿密贝塔分析实验室碳 十四检测,古蜀乌木距今4860年

2021-10-25 10:29:02

复刻表评测

古蜀艺术品交流

提示:2014年5月,四川收藏家的古蜀文物中的乌木,经迈美国阿密贝塔分析实验室(BetaAnalyticInc.)进行碳14检测,其年代为距今4860—4825年。证实《蜀王本纪》中的古蜀国“从开明已上至蚕丛,凡四千岁”的年代约数,并非信口雌黄。

四川古蜀三星堆文物是距今5000至3400年世界文明的辉煌篇章。民间收藏的古蜀文物竹简、树皮、蚌壳、鳖壳、蛤壳、龟壳、牛骨及动物牙齿上,均有古蜀文字出现。说明四五千年前,古蜀先民采集各种载体材料,镌刻文字来表达他们的思想感情、记录重大的历史事实和事件。但是,不少人质疑,它们会不会是现代人作伪呢?

2014年5月,有藏家的古蜀文物中的乌木,经迈美国阿密贝塔分析实验室(BetaAnalyticInc.)进行碳14检测,其年代为距今4860—4825年。

我们知道,上世纪50年代初修成都至重庆的铁路,考古学家在四川资阳雁江镇西1.2公里的黄鳝溪,发现了旧石器时代晚期的古人类化石及其相关材料,包括人头骨化石1个,骨锥1件,时代距今约3.5万年,这就是举世闻名的“资阳人”及其遗址。在其附近同期的九曲河遗址,考古学家发现了打制石器170多件。类似的旧石器时代遗址,还有雁江区小院镇的鲤鱼桥遗址、石虾子遗址和沙嘴遗址,构成了一个遗址群。在这些遗址中发现的石器,器形种类有砍砸器、尖状器、刮削器、雕刻器、石片、石核等,以及乌木、树叶和种子、果壳等标本。上述种类多样的石器反映,生息繁衍于这里的旧石器时代先民,已经有富有特色的较高文化,揭示了古蜀历史文化极为悠久。

《蜀王本纪》属于巴蜀地方性史志。据晋代常璩《华阳国志·序志》称,早于扬雄即有司马相如、庄遵(严君平)编写过《蜀本纪》。可惜至今皆已佚失,唯独扬雄《蜀王本纪》在唐宋类书中录有片段,成为考证古蜀史事的宝贵资料。《太平御览》卷888引《蜀王本纪》一文载有古蜀王的世系:“蜀王之先,名蚕丛;……后代名曰柏濩;后者名鱼凫。……此三代各数百岁。皆神化不死,其民亦颇随王化去。”《太平御览》卷166又引有《蜀王本纪》一段:“蜀之先,称王者有蚕丛、折權、鱼易、俾、明。是时,椎髻左衽,不晓文字,未有礼乐。从开明已上至蚕丛,凡四千岁。”参照《华阳国志》得知,古蜀除了蚕丛、柏灌、鱼凫三代,后面还有杜宇、开明两个王朝。“从开明已上至蚕丛”时间跨度有4000年。1976年任乃强教授撰有《蚕丛考》,认为:“旧籍所传关于蚕丛氏之资料,可以肯定其为原始社会最先形成一个氏族集团之首领。其至周末之时间,说三千岁,为保守数;四千岁,为近似数;估万余岁,亦非甚夸。”他肯定了3000-4000年的时间跨度。在《华阳国志》中,历时数据是3000年,蒙文通教授在《巴蜀史的问题》中指出,《华阳国志·序志》“世俗间横有为蜀传者,言蜀王蚕丛之间,周回三千岁;”常璩一再说“三千岁”,表明他所见的《蜀王本纪》上只写了三千岁。按照两位教授的意见,古蜀史前后五代,总历时在3000-4000年之间。《华阳国志》明确记载:“周慎王五年秋,秦大夫张仪、司马错、都尉墨等,从石牛道伐蜀。”“开明氏遂亡。凡王蜀十二世。”开明王朝结束于公元前316年,历时12世,约350年,则王朝起始于公元前666年左右。上推到蚕丛建国,大约在公元前41世纪前后。经过蚕丛、柏濩和鱼凫三代,到鱼凫末年,应是公元前21世纪前后。也就是说,蚕丛建国距今约6000年,鱼凫失国距今约4000年。

图(2)民间收藏兽牙上镌刻的古蜀文字

《蜀王本纪》记载的古蜀史时间坐标,能否经得起考古发现的验证?可用近年来国家公布的考古成果加以检核。章樵《蜀都赋》注引《先蜀记》“蚕丛始居岷山石室中”,表明蚕丛祖籍地在岷江上游山区。2000年下半年,成都市考古研究所在岷江上游的松潘、黑水、茂县、汶川、理县境内进行文物调查,并对营盘山遗址作考古试掘。研究者根据彩陶图案及器型,与秦安大地湾遗址四期和马家窑类型遗存相似,认为这一地区与西北文化有联系。推断营盘山遗址年代上限距今5500年,下限距今5000年。这一年代数据,落在蚕丛至鱼凫年代区间之内。

四川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中,广元中子铺遗址碳14测年数据为距今6730-5730年。绵阳边堆山遗址距今4775-3760年。广汉三星堆遗址第一期文化遗存距今4740-4075年。新津“宝墩文化”古城址,年代跨度约为距今4500-3700年。上述这些新石器时代遗址碳14测年数据,大体位于蚕丛至鱼凫年代的区间。古蜀国在立国2000余年中,农业上采用多种耕作工具,早期城墙沟濠的防洪和灌溉技术成熟。大量的酒器的发现,既反映了酿酒技术的发展,也表明有较多的粮食剩余。成堆的兽骨,表现出畜牧业的发展。宏大精美的青铜器群,规整细致的玉石礼器,反映了手工业、青铜铸造业等技术高度发达。绘画、雕塑、装饰和多种礼仪用品的发现,表现了三星堆时期美术、舞蹈、音乐等方面发展到一个高峰。

图(3)民间收藏鳖壳上镌刻的古蜀图文

这些出土文物反映古蜀先民对天象、地理、动物、植物,乃至物理、天文、数学等方面,有了相当水平的观察和认识,在利用和改造自然方面取得了不少科学技术成果。可是,如此高度的文明,到目前为止,考古发掘仍然没能找到任何记载文字的器物。难道古蜀先民当时果真没有创造文字?其实,深藏不露、行事低调的成都民间收藏爱好者,经过近20年的努力,收藏了不少于2000件有古蜀文字的金器、玉器、陶器,而且品种多,造型优美,做工精湛。

据成都理工大学教授张如柏研究,在民间收藏的三星堆玉器上,不仅有1000多个文字出现,而且还有炼铁、打铁、打兵器、犁田、筑城墙、做陶器、祭祀等图案。翔实地反映了当时古蜀国在政治、军事、民俗等方面的全貌。有的文字是与图案相配合的。有的玉器一面是文字,一面是图案。更有甚者,数百块玉版上的文字累积起来,就像是一本书,旁边还打了孔,可装订成册。2009年,张如柏教授自费出版了《三星堆玉器上的古蜀文字》一书三册,首次公布了民间收藏带有文字的古蜀三星堆玉器藏品实物照片。为我们首度打开一个领略以有机、无机物为载体的文字发展的神秘空间,使得中国文字在时间、空间、科技、与心灵之间显现、延展,碰撞出一个五彩斑斓的文字发展脉络,还原了一个曾经鼎盛强大的古蜀国时代。同时,也为古蜀文字的展现,提供了迄今为止最早有据可循的文字实物,为学人研究古蜀文字提供了可靠的线索和帮助。

据报道,2013年8月,美国迈阿密贝塔分析实验室(BetaAnalyticInc.)将取自蓟县东营坊遗址发掘区地层内的动物骨骼样本,采用加速器质谱碳-14测年法(AMS)进行了分析检测,明确了东营坊遗址的绝对年代,从而将天津市域内的人文史提早到距今4万多年以前。

图(4)民间收藏鳖壳上镌刻的古蜀图文

1986年7月29日,四川考古人员在广汉三星堆一号坑发现,覆盖在坑里的骨渣,全系火烧过的木碳渣、灰烬和制造青铜器的范土。骨渣大小在0.5-4厘米之间,其骨壁很厚。大约有2立方米之多。四川藏家古蜀文物中的乌木进行碳14检测的结论,证实《蜀王本纪》中的古蜀国“从开明已上至蚕丛,凡四千岁”的年代约数,是具有参考价值的,并非信口雌黄。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2015-2020 叮当资讯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