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孙立人在台湾长逝,临终前喃喃:我对得起我的国家

2021-10-09 15:58:55

医学视频 http://www.bugu120.com/videos/

1990年11月,抗日名将孙立人在台湾与世长辞。若探访孙立人的墓地,我们会惊讶地发现,他的棺椁置于石板地上,至今仍未入土。

原来,这一摆放具有独特的意义——孙立人一直渴盼着叶落归根,在临终之际曾对家人说:“不葬大陆,棺不入土”。

将军溘然长逝,棺椁迟迟不入土

1990年11月19日,孙立人在台湾溘然长逝,在临终前一直喃喃道:“我对得起我的国家,我对得起我的国家,我对得起我的国家......”

孙立人生前立下赫赫战功,有着“军神”的美誉,国际声望颇高,被台湾作家李敖高度评价道:“孙立人将军是中国历史上堪与白起、霍去病等中华名将齐名的军事天才!”这样一位抗日名将、民族英雄,公祭仪式自然是极为隆重。

李登辉颁发“总统褒扬令”,宋美龄献花圈以吊唁,陶百川手书“忠义昭著、公道伸张”,参与祭拜的老兵、群众数量众多,在殡仪馆里、大街上乌泱泱地跪了一大片。

根据台湾教授许逖的转述,“孙立人将军的丧礼确是倍极哀荣,自动前往吊唁者一万余人。今后在台湾大概不可能再有同样的感人场面了”。

然而,再隆重的祭奠或许也弥补不了孙立人内心深处的遗憾,因为他热烈期盼着叶落归根,却至死也没能回到大陆。

孙立人之墓位于台中山区,在一处名为“天水雅集”的寺庙旁边,周围有青山杉柏环绕,隐有祷祝和平之意。

墓地非常简洁,没有多余的装饰,只见一具矩形石墓立于一米高台上。

墓前不设烛台,墓后有李登辉题写的挽额,墓碑上刻有孔德成代笔的墓主姓名、生卒年,还有孙将军四位子女的署名。

墓地里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比地面高的棺椁。这奇特的摆放,意为“暂时安放于此”,暗示着这并非下葬之地,而是停灵之地。

对此,众人多有不解,猜测了好几个版本,直到多年后,孙将军后人在采访中道出缘由。

原来,孙立人在临终之际曾对家人说:“不葬大陆,棺不入土。”家人谨遵孙将军的遗愿,棺椁一日无法葬在大陆,也就一日不下土。

值得一提的是,孙立人在生前多次表达了对重返大陆的渴望,比如他在写给冰心的回信里就吐露了心声。

1990年的3月,两岸还没实现“三通”,大陆与台湾的邮政部门无法互办挂号函件业务。

因此,当时冰心只能通过许逖教授,将书信辗转交到孙立人手中。在信里,冰心表达了对孙立人在有生之年回大陆看看的期许。

孙立人当时已是耄耋老人,身子骨不再硬朗,但在异乡收到老友的书信后,还是不由得热泪盈眶,在回信中真挚地写道:“何时能一造访,畅话平昔,殆未可必然,亦终期所愿之得偿也。”

孙立人对重返大陆的渴望,连生死都不能阻断。我们若想要理解孙将军的拳拳之心,不了解他人生中几大重要的事情是不可能做到的。

深受现实刺激,投身于强兵富国

1900年,清王朝处在风雨飘摇、四面楚歌之际,庚子之殇深深地刻在了神州大地上。

在这堪称是中国最屈辱的时期,孙立人出生了。生于书香世家的孙立人,自小接受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若科举未废、大厦未倾,他或许会像传统读书人那样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

但覆巢之下无完卵,在资本主义帝国虎视眈眈时,“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只能是痴人说梦。

在孙立人9岁那年,全家迁居青岛,青岛当时已被德国占领。

在这一时期,发生了一件给孙立人幼小的心灵带来强烈冲击的事情,这为他今后选择从军报国埋下了种子。

小孩子爱玩是很正常的。一日清晨,孙立人在海边嬉戏,捡了一些漂亮的五彩石头。

三个和孙立人年龄相仿的德国少年看到后,对孙立人捡到的五彩石头颇为心动,走上前,蛮横地索要。

面对毫无礼貌的索要,孙立人当然拒绝了,但这拒绝根本无效。三个德国少年摆出一副高人一等的姿态,从孙立人的怀里直接抢走了五彩石头。

孙立人没有忍气吞声,他追上德国少年,试图以理服人,却被狠狠地打了两记耳光。

这耳光,不仅打在了孙立人的脸上,还打在了他的心上。

尚且懵懂的意识,猛然接受到深渊的恶意,至此,孙立人对中国所遭受的压迫与欺辱有了更深刻更具象的理解。

他在半懵懂半成熟中意识到,落后就会挨打,一个国家若没有强大的军事实力,国民只能成为任人揉捏的软柿子。

这一事件对孙立人的影响非常深远。哪怕到了晚年,孙立人也对此念念不忘,愤懑不已。

在访谈中回忆道:“他们完全以主人对奴仆的态度对我,这件事是我终生的一个耻辱......那时起,我就私下决心要把自身贡献给国家,将来要想法使中国富强起来,使中国人做强国的国民,不再受人欺侮。”

因此,孙立人一生都抱有强国梦,对祖国的热爱与牵挂一刻也没有停歇。

当孙立人出国留学,眼见中国同胞在异国他乡备受歧视,只能干脏活累活来谋生,他内心的痛苦难以用言语来表达。

于是,他毅然决然地弃文就武,进入美国弗吉尼亚军事学院,想通过学习先进军事知识,来帮助中国强兵富国、抵御外敌。

学习过程中,孙立人展现出了叫人惊艳的军事才能。

因此,在孙立人毕业之际,爱才心切的副院长婉言挽留他,但孙立人一脸正色,铿锵有力地拒绝道:“日寇未灭,何以为家。”

当抗日战争进入白热化阶段,蒋介石高喊:“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派遣十万远征军进入缅甸。

远征军中的38师由孙立人率领,以少胜多,成功营救出被日寇包围的七千多名英军。

这一音讯传出,举世震惊,英国的史利姆将军、亚历山大将军给孙立人送去感谢信,并传达了英国女王将授予孙立人“帝国司令”勋章的好消息。

孙立人收到感谢信,并没有洋洋得意、居功自傲,而是一心念着整个国家的荣光。他情绪激昂,当场宣读信的内容,并朗声道:“它的意义不仅在于这是中国军官第一次以战功获得外国勋章,更在于它表现了中国和盟军第一次并肩作战所付出的血汗和舍己救人、不背盟信的中国精神,这一精神已得到了公平的评价。”

幽闭三十余年,至死不能返大陆

然而,这样一位深爱着祖国母亲的民族英雄,却在四十九岁后再也没能回到大陆彼岸。

在解放战争结束后,孙立人随蒋介石来到台湾,当时的他绝没有想到,这次与大陆的分别竟然是永别。

孙立人性格耿直,有铮铮傲骨,绝不对领导拍马溜须,他排斥蒋介石的反攻大陆政策,便坦率地表现了出来,叫蒋介石恨得牙痒痒;

再加上孙立人毕业于美国军校,没有加入国民党,蒋介石对他多有猜忌,生怕他在美国的支持下取代自己的位置。

因此,蒋介石动手了,搬出一大把莫须有的罪名,将孙立人打为“叛徒”。从此,孙立人开启了被蒋氏父子幽禁的难熬日子。

直到33年后,蒋经国已经去世,还没坐稳总统宝座的李登辉,为了得到国民党老将领的支持,放出了一批包括孙立人在内的爱国将领。

此时的孙立人已经88岁了,不再是那个立马横刀向天笑的壮士,而是百病缠身无奈何的老人。

但孙立人殷切思念安徽老家,渴盼着重回故土、祭祖探亲,只可惜不佳的健康状态为他敲响了警钟,阻拦了他回乡的步伐。

思乡之情一直在内心翻滚,自己不能去,只能找他人代劳。

孙立人之前有个下属名叫潘德辉,1988年,潘德辉准备回乡省亲,孙立人得知后,将自己祭祖的心愿托付给他。

潘德辉到了后才发现,孙立人的祖坟在特殊期间就被挖掉了,但潘德辉还是在原坟址进行了庄重的扫墓仪式。

孙立人看到潘德辉带回来的照片,竟然激动到跪在潘德辉面前。

直到生命最后一刻,孙立人也没能如愿回到故土,抱着遗憾永远地离开了人世。数十年被迫与大陆分别,在重获自由后又因为年事已高无法亲自返乡,孙立人对大陆的执念越来越深。

因此他在弥留之际,才会用颤巍巍但无比坚定的声音说出:“不葬大陆,棺不入土。”

曾筑将士公墓,只愿与战士同眠

那么,孙立人想安葬的地方究竟是哪里呢?其实,他早在1945年就有所表示。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同年9月2日,日本代表重光葵、梅津美治郎等人在投降书上正式签字,象征着14年抗日战争终于落下了帷幕。

在这一背景下,孙立人开始着手修建新一军阵亡将士的公墓。

孙立人对此予以高度重视,在公墓建造的各阶段都留下了亲力亲为的身影。

在筹备阶段,他先将大地点定在广州,解释道:“广州为革命策源地,国民革命之先烈墓园多在于是。”

然后多次登上军机,在广州上空久久盘旋,认真策划公墓的选址问题,最后定在前穿沙河、后傍云山的马头岗。

孙立人这一选址,可谓是用心多矣——公墓的西面是七十二烈士与部分国民党先烈的墓园,南面是十九路军就义官兵的墓园,东北面是第一师牺牲将士的墓园,孙立人希望“诸烈士得以与革命先烈比冢长眠,忠骨名由,而垂不朽矣。”

在兴建阶段,孙立人调动日本战俘六百人左右,令他们以流汗报流血,耗时接近两年,终于建成了安葬4543名新一军烈士的公墓。

1947年9月6日,在公墓落成典礼上,孙立人站在碑前,缠黑纱,佩白花,面容严肃地宣读了祭文:“余忝长军奇,于奏凯归来,招魂随旆,同返中原,永享春秋,长安窗梦。追忆患难之情,思英灵而何极,悠悠天地,可与垂庥。”

接着,孙立人为新一军烈士送上了挽联——“立马望南方,故垒迷离,每怀野火残烽,战血长随伊水碧;提师归故国,疮痍满目,忍看孤儿寡妇,忧思独共白云深。”

不得不提的是,孙立人还在公墓纪念塔旁,为自己提前留了一块墓地。

以此看来,孙立人对自己的安葬之地早有计划,无怪乎他在生前对后人表示道:“死后不进国家忠烈祠,要与印缅抗日战亡将士葬在一起。”

2015年,孙立人的次子孙天平以爱国将领后人的身份,参加了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仪式。

在面对澎湃新闻记者的采访时,孙天平透露道:“落叶归根是父亲心中的愿望。”因此,他一直持有为父亲迁墓的想法,但碍于孙立人在海内外的特殊地位,迁墓难度颇高。

孙立人是民族的英雄,却因为被幽禁半辈子而无法回到大陆母亲的怀抱,抱憾而死。无论如何,希望孙将军有朝一日能叶落归根、魂归故里。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2015-2020 叮当资讯版权所有